在中国历朝历代中,宋朝是一个特殊的存在,它既是经济高度繁荣、文化昌盛至极的黄金时代,又是军事上饱受诟病、对外防御屡战屡败的弱势王朝。而且奇怪的是,宋朝之前的五个中原王朝全部是短命王朝,为何宋朝就能避免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呢?这就得先把目光投向之前的五代时期。
自公元907年唐朝覆灭,至公元960年宋朝建立,短短五十余载,中原大地历经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与后周五个王朝。这一时期政权交替如走马灯般频繁,堪称乱世。其中国祚最长的后梁也只享国 17 年,而后汉仅维持了4年便迅速湮灭于历史洪流之中。
五代为何如此短命?根源在于藩镇割据的积弊。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就急剧膨胀,节度使手握重兵,割据一方,俨然成了独立小王国。到了五代时期这种局面愈发失控,“天子,兵强马壮者为之”,只要手握重兵便能觊觎皇位。但连年的战乱也使得社会经济遭受重创,百姓流离失所,民生凋敝,社会秩序荡然无存,政权根基摇摇欲坠。
展开剩余93%公元960年,时任后周殿前督点检的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推翻了后周恭帝,建立宋朝。然而建国初期的宋朝与之前的五代并无不同,其面临的局势与五代如出一辙。赵匡胤凭借禁军上位,深知禁军将领手握重兵的威胁,而朝堂中的禁军将领势力之强大恰似五代时期左右政局的武将集团,随时可能颠覆政权。彼时宋朝周边强敌环伺,北方有强大的辽国,西北党项族势力也在不断壮大,南方则有南唐、后蜀等割据政权,国防形势严峻。国内经济也因长期战乱百废待兴,百姓渴望休养生息,国家却因民生凋敝、财政空虚而困难重重。宋朝初建时犹如立于悬崖边缘,稍有不慎便会重蹈五代短命王朝的覆辙。
为了扭转局势,赵匡胤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,以“杯酒释兵权”的方式消除政权隐患。建隆二年(公元961年)赵匡胤精心设下酒宴,邀请石守信、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领赴宴。酒至半酣,赵匡胤屏退侍从,神色凝重,长叹道:“朕虽登大位,却难有一夜安枕啊。” 将领们惊愕不已,忙问缘由。赵匡胤缓缓道:“这皇位,谁不觊觎?你们虽忠心耿耿,可若部下为求富贵,将黄袍披于你们身上,届时又当如何?” 此言一出,石守信等将领惊恐万分,纷纷跪地请罪。赵匡胤见状,语气缓和,劝道:“不如你们交出兵权,前往地方任职,购置田宅,尽享荣华,如此君臣之间再无猜忌,岂不妙哉?”众将领领会皇帝深意,为保自身与家族安危,只得无奈应允。次日,石守信等人纷纷上书称病,请求解除军职。赵匡胤顺势收回兵权,将他们外放为节度使,巧妙化解了武将权力过大的危机,且未引发流血冲突,手段之高明,令人赞叹。
除了“杯酒释兵权”,宋朝在政治制度上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在中央,实行二府三司制。中书门下主管行政,枢密院负责军事,三司掌控财政,三者相互独立又彼此制衡。枢密院虽有调兵之权,却无法直接统领军队;将领能够统领军队,却无调兵之权。如此一来,权力得以分散,有效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于某一部门或个人之手,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。在地方,宋朝削弱节度使权力,选派文官担任知州,并设置通判监督知州。通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奏报知州的情况,使地方官员行事谨慎,不敢肆意妄为,从而将地方权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。
经济层面,宋朝致力于恢复与发展经济。大力鼓励农业生产,积极兴修水利工程,为百姓提供稳定的生产条件,确保粮食供应。在商业领域,打破唐朝以来市坊分离的限制,城市中店铺林立,商业活动空前繁荣。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“交子”也在宋朝应运而生,极大地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。经济的复苏与繁荣,使百姓生活逐渐安定,国家根基愈发稳固。
军事上,宋朝推行“强干弱枝”、“守内虚外”政策。将全国精锐部队集中于京城附近,拱卫中央,地方军队则相对薄弱。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,但也导致边疆防御力量不足。不过此政策在宋朝初期还是对稳定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的。同时,宋朝实行兵将分离的更戍制度,军队定期换防,将领频繁调动,使士兵与将领相互陌生,有效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。
文化方面,宋朝大力推行重文轻武政策。通过发展科举制度,选拔了大量有识之士进入官场,文人地位显著提高,社会形成浓厚的读书风气。文化的繁荣不仅促进了社会稳定,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。这些文人在政治上相对武将更为忠诚,且凭借自身文化素养和见识,为国家治理贡献了积极力量。
通过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与举措,宋朝成功打破五代短命王朝的魔咒,两宋加起来国祚超过了三百年。尽管宋朝后期面临诸多问题,难逃灭亡命运,但它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北宋太祖赵匡胤算得上是皇帝中的佼佼者,他出身于军人世家,年轻的时候曾经游历四方,后投身枢密使郭威帐下,并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政治智慧在乱世中脱颖而出,最终发动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,建立了宋朝。
登基后的赵匡胤也没有耽于享乐,依旧南征北战,先后灭掉了荆南、武平、后蜀、南汉、南唐等割据政权,重创北汉,基本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数十年的分裂局面,完成了全国大部地区的统一。他在位期间巧用“杯酒释兵权”的方式解除了武将的兵权,加强了中央集权,为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。在他的统治下,宋朝经济开始复苏,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,堪称一代雄主。
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赫赫功绩的皇帝,在位十几年却一直没立太子,这事儿放在别的皇帝身上可能很奇怪,但在五代乱世的背景下还是可以理解的。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,其中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都平安长大,具备继承皇位的条件,但他却始终没给儿子们封王,更别提立太子了。为啥会这样呢?这就得从他母亲杜太后说起。
建隆二年(公元961年)杜太后病重,她把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叫到床前,留下了著名的“金匮之盟”。杜太后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轻易篡夺后周江山,就是因为后周恭帝柴宗训年幼,镇不住朝堂。所以她要求赵匡胤死后先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,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光美(宋太宗继位后改名为赵廷美),最后由赵光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。这样一来皇位就能始终在年长有能力的人手中流转,大宋江山就能稳固。
赵匡胤当时答应了母亲,而且在初期他也确实将赵光义当作皇位继承人来培养。赵光义不仅被封为晋王,还担任开封府尹,负责京城的防务,手握大权。在五代时期,开封府尹加晋王的身份几乎就等同于皇位继承人。与此同时赵匡胤的儿子们却未被封王,也不掌握实权。
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。赵匡胤在位后期,国家逐渐稳定了下来,他的两个儿子也都长大成人。尤其是赵德昭,不仅年长,还表现出了不错的才能。此时赵匡胤或许就有了把皇位传给儿子的想法,毕竟传位给儿子才是皇位传承中的常态。可赵光义经营开封多年,势力早已根深蒂固。不仅在朝堂之上拥有众多亲信,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威望。如果赵匡胤贸然立太子,赵光义肯定不会轻易答应,搞不好还会引发内乱。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赵匡胤提出了迁都的想法。当时宋朝的都城在开封,开封地处平原,交通便利,水运发达,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。但它也有个致命的缺点,就是四周无险可守。一旦敌军突破黄河防线,开封就直接暴露在敌人的铁蹄之下。赵匡胤看中了洛阳,洛阳是他的故乡,而且伊洛环绕,周围有虎牢关、伊阙关等天险,军事防御优势明显。从战略角度来看,迁都洛阳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。但这个决定一提出,马上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。就连被赵匡胤视为亲信的右厢指挥使李怀忠都站出来反对,指出了迁都洛阳的种种弊端,不过依旧没有说服赵匡胤。此时赵光义站了出来,他认为迁都洛阳不是一件随意的事,赵匡胤又说洛阳只是临时首都,最终目的是迁都长安。谁料赵光义只是回应了一句治国“在德不在险”就终结了讨论。这话乍一听有道理,但细究起来,天险是客观条件,而皇帝的德行却难以保证,谁能确保后世之君永远德行无亏呢?
实际上赵匡胤想迁都除了军事防御的考虑,很可能还有更深层的政治意图。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,势力盘根错节,已经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。一旦迁都,赵光义苦心经营的基本盘就会被打破。新的都城需要新的官员体系,那些依附于赵光义的势力就会受到冲击。而赵匡胤的儿子们就可以在新的都城培养自己的势力。所以迁都其实是赵匡胤削弱赵光义势力,为儿子继位铺路的重要手段。
可惜的是,赵匡胤的迁都计划最终没能实现。就在提出迁都不久后,赵匡胤就于开宝九年(公元 976 年)10月20日夜晚突然暴毙,留下了“烛影斧声”的千古之谜 ”。次日赵光义就在没有明确遗诏的情况下迅速继位,成为宋朝第二位皇帝。
赵匡胤的死太过突然,而赵光义又是最大的受益者。再加上之前迁都引发的矛盾,难免让人怀疑赵光义与赵匡胤之死有关。难道赵匡胤真的是因为想迁都,触动了赵光义的利益,而被赵光义害死的吗?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直接证明这一点,但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。可惜历史的真相或许早已淹没在了岁月的长河中。
东汉末年,天下分崩离析,各路诸侯逐鹿中原,荆州这一位于长江中游的战略枢纽,成为各方势力竞相角逐的焦点。荆州北依汉江、沔水,南抵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蜀,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称霸之路上的关键要地,谁能掌控荆州,便在争霸进程中抢占了先机。
赤壁之战前,荆州由刘表统治。刘表生性多疑,且年事渐高,缺乏统一天下的壮志,只求偏安一隅,致使荆州内部矛盾丛生,未能充分发挥其战略优势。官渡之战后,曹操基本统一北方,旋即将目光投向荆州,意图南下实现大一统。与此同时,东吴的鲁肃向孙权提出夺取荆州、控制长江流域的战略规划,孙权也在伺机进军荆州。彼时的刘备则处于颠沛流离之中,幸得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,以《隆中对》为战略蓝图,荆州成为刘备成就霸业的核心环节。
建安十三年(208 年),刘表病逝,其子刘琮继任荆州之主。不久,曹操大举南下,刘琮不战而降,曹军轻易占据襄阳。刘备当时驻守樊城,对刘琮投降之事一无所知,待察觉时曹军已兵临城下。刘备被迫率军撤离樊城,向江陵方向进发。江陵作为荆州的战略要地,囤积着大量粮草与器械装备,若能占据江陵,刘备的实w3.7x.3xvb.cn力将得到极大提升。曹操深知江陵的重要性,亲率五千精锐骑兵日夜兼程,追击刘备,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军。刘备无奈放弃前往江陵的计划,与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等数十骑向东南汉水方向逃亡,与前来接应的关羽、刘琦会合后,退往夏口。
此时的刘备刚遭大败,几近绝境,而曹操顺利占领江陵,士气大振。曹操一方面准备集结水陆大军顺江东下,一举歼灭刘备;另一方面派人向孙权下战书,号称拥兵八十万,妄图威慑孙权,使其不战而降。
面对曹军的威胁,东吴内部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。一派认为曹操势力过于强大,东吴难以与之抗衡,主张投降;另一派则指出曹操后方不稳,士兵多为北方人,到南方后易水土不服,且时值寒冬,粮草匮乏,力主抵抗。周瑜和鲁肃便是抵抗派的代表,他们敏锐地意识到,刘备虽在当阳长坂遭受重创,但麾下有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猛将,还有诸葛亮这般足智多谋的谋士,军队仍具一定战斗力,且刘备素有仁义之名,在荆州等地拥有一定民心基础。若东吴与刘备联合,双方可优势互补。东吴水师训练有素,擅长水战,而刘备军队熟悉荆州地形,二者联手能够在长江沿线构建起更为稳固的防线。
孙权采纳了周瑜和鲁肃的建议,最终决定与刘备联合,共同对抗曹操,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大战 —— 赤壁之战,就此爆发。在这场战役中,孙刘联军充分利用曹军不熟悉水战、战船8y.7x.3xvb.cn相连的弱点,采用火攻战术,一举击败曹操。赤壁之战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,也使荆州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战后,荆州七郡被刘备、曹操、孙权三家瓜分。曹操虽战败,但仍保有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以及长江以北的江夏郡;孙权获得长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;刘备收获颇丰,得到长江以南的南郡以及长沙郡、零陵郡、桂阳郡和武陵郡。
然而,刘备志向远大,并不满足于现状。为实现《隆中对》的第一步规划,他以土地狭小为由,向孙权请求都督荆州。此提议在东吴内部引发轩然大波,多数人坚决反对,认为刘备野心勃勃,借荆州给他无异于养虎为患。唯有鲁肃极力主张借地,理由主要有三点:其一,曹操虽在赤壁战败,但实力依旧强劲,东吴难以独自抗衡;其二,东吴新得荆州,人心尚未归附,在当地的威望和号召力不及刘备;其三,借助刘备在荆州的声望,借地给他有利于多树曹操之敌,减轻东吴抗曹压力。孙权权衡利弊后,最终听取了鲁肃的建议,同意将荆州借给刘备。自此,刘备拥有了完整的南郡,得以实施 “北拒曹操,东和孙权” 的战略方针,为日后进取益州、建立蜀汉基业奠定了基础。但也正是这一借,为后来孙刘两家的矛盾埋下了伏笔,一场围绕荆州归属的纷争即将拉开帷幕。
建安十九年(公元 214 年),刘备夺取西川,东吴随即派诸葛瑾入蜀,要求刘备按约归还荆州土地。刘备自然不愿归还,以 “取凉还荆” 为借口推脱。孙权听闻后大怒,认为刘备蓄意拖延,毫无归f4.7x.3xvb.cn还诚意,于是派吕蒙率军袭夺长沙、零陵、桂阳三郡。刘备亲率五万大军赶赴公安,并派关羽前往益阳与鲁肃对峙,双方剑拔弩张,战争一触即发。此时,曹操攻取汉中的消息传来,刘备担心蜀地有失,为避免两线作战,只得妥协,将长沙、桂阳两郡割让给孙权,双方达成湘水和议,暂时休战。
事实上,刘备拒绝归还荆州并非简单的背信弃义,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需求。荆州对于刘备集团而言,是不可或缺的基石,是兴复汉室、北伐中原的关键前沿阵地。从荆州出发,军队可沿汉水北上,直逼曹魏核心区域宛城和洛阳。此地地势平坦,交通便利,利于大规模军队调动和行军,能迅速对曹魏政权构成威胁。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,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,充分彰显了荆州在北伐战略中的重要性。
若失去荆州,刘备集团将只能偏居益州一隅。益州虽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但四周群山环绕,交通极为不便。从益州北伐,不仅路途遥远,山路还崎岖难行,粮草运输困难,难以持续对曹魏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。诸葛亮后来多次北伐中原,皆因粮草不济功亏一篑,这便是失去荆州后蜀汉面临的困境。因此,荆州是刘备实现兴复汉室梦想的重要依托,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,这是刘备拒绝归还荆州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此外,荆州地域广袤,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人口众多。拥有荆州,刘备便能更好地发展经济,积累财富。荆州农业发达,粮食产量高,能够满足军队和百姓的生活需求。同时,荆州商业繁荣,通过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,刘备集团可获取各种战略物资和财富,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。再者,荆州人才辈出,刘备在此招揽了众多文臣武将,如诸葛亮、庞统、黄忠、魏延等,这些人才为刘备的事业出谋划策、冲锋陷阵,成为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。失去荆州,刘备集团将失去重要的资源和人才来源,实力必将受到极大削弱,这对于一心成就霸业的刘备来说,是绝对无法接受的。
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,孙刘联盟是刘备对抗曹操的重要保障。荆州在联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制衡作用。荆州与东吴接壤,刘备占据荆州,可对东吴形成一定威慑,使其不敢轻易对刘备采取行动。同时,荆州也是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前沿阵地,刘备在荆州的军事力量可与东吴相互呼应,共同抵御曹操的进攻。
一旦刘备归还荆州,东吴势力将大幅扩张,孙刘联盟的力量对比将失衡。东吴可能凭借在荆州的优势地位,对刘备集团构成更大威胁。刘备集团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,既要承受曹操的强大压力,又要防备东吴的偷袭。在这种情况下,刘备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将异常艰难。因此,为维持孙刘联盟的平衡,保障自身安全,刘备也不能轻易归还荆州。
当然,孙权讨要荆州也是出于对东吴利益的考量。荆州地处长江中游,是东吴长江防线的关键节点,对东吴的战略安全至关重要。荆州犹如高悬在东吴头顶的利剑,一旦曹操或刘备从荆州顺江而下,东吴将面临巨大军事压力,长江防线可能瞬间崩溃。
对孙权而言,控制荆州意味着掌握长江防线的主动权,能够有效抵御北方威胁。只有将荆州纳入势力范围,东吴才能构建完整的长江防御体系,确保江东地区的安全稳定。在鲁肃为孙权制定的战略规划中,明确提出 “据有荆州,全据长江,建号帝王以图天下” 的战略目标。可见,荆州在东吴的战略布局中占据核心地位,这是孙权坚决索要荆州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除战略安全因素外,孙权索要荆州还受到东吴内部压力的推动。在东吴内部,许多将领和谋士认为荆州是东吴固有领土,刘备占据荆州是对东吴的侵犯。他们强烈要求孙权收回荆州,维护东吴的主权和尊严。这些将领和谋士在东吴政权中影响力较大,他们的意见和态度对孙权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。
此外,孙权作为东吴统治者,需要考虑内部各方势力的利益和诉求。若不采取行动收回荆州,可能引发内部不满和动荡,影响自身统治地位。为维护内部团结和稳定,满足内部收回荆州的期望,孙权不得不向刘备索要荆州。这种内部压力的存在,使孙权在荆州问题上的态度更加坚决和强硬。
湘水划界后,荆州问题依然存在,且孙刘两家的矛盾彻底公开化,联盟关系岌岌可危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 年),关羽为牵制曹魏、缓解汉中之战中刘备的压力,发动襄樊之战,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。孙权见关羽主力北上,荆州空虚,认为这是夺回荆州的绝佳时机。于是,他背弃与刘备的联盟,与曹操勾结,派吕蒙白衣渡江,偷袭荆州。关羽腹背受敌,最终败走麦城,被东吴擒杀,荆州也被孙权成功夺取。
荆州的丢失和关羽的被杀,使刘备与孙权之间的仇恨达到顶点。刘备不顾群臣反对,于章武元年(221 年)亲率大军进攻东吴,结果在夷陵遭遇惨败,退回白帝城,不久后病重。这场战役使蜀汉实力锐减,不仅丧失大量兵力与物资,还彻底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权,蜀汉政权陷入危机。而东吴虽取得胜利,却也意识到自身实力难以单独抗衡曹魏,且长期与蜀汉为敌将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。加之孙吴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,如江东大族与孙氏政权的矛盾,以及安抚新占荆州地区民心的难题。因此,两家仍有和好的可能。
此时,孙权率先采取行动,在刘备败退白帝城后,主动派遣使者求和,试图缓和与蜀汉的关系。刘备虽心有不甘,但鉴于蜀汉现状,也有修复联盟之意,无奈病重无法全力推动。章武三年(公元 223 年)四月,刘备病逝于白帝城,临终托孤诸葛亮。诸葛亮深知蜀汉若想生存发展,必须恢复与东吴的联盟,于是派邓芝出使东吴谈判。最终,孙刘两家重归于好,恢复了联盟关系。
但荆州问题已然成为孙刘两家不愿回顾的过去,三国局势也因荆州的归属发生了重大变化,曹魏势力进一步巩固,使得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都只能勉强维持与曹魏的对峙局面,即便强如诸葛亮,也无法逆天改命,最终积劳成疾,病逝于五丈原。
发布于:安徽省配资天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